- 宣慰使司
- 官署名。 唐元年(806-820)时平李师道后, 命杨于陵为淄青宣抚使, 按视图籍, 分其地为三道, 分别选派节使、 观察等使。 杨于陵此职为临时差遣, 无官署, 不辖军民。 元置宣慰使司, 分道以统郡县, 处行省与郡县之间, 但不普通设置, 各宣慰使司的官署名及设官情形, 也不尽同。 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六道(山东东西道、 河东山西道、 淮东道、 浙东道、 荆湖北道、 湖北道), 官署名为宣慰使司, 设宣慰使、 同知、 副使等官。 边陲地区的官署名称宣慰使司都元帅府, 次为元帅府, 设宣慰使都元帅或元帅、 达鲁花赤。 明、 清宣慰使司, 设宣慰使等官, 均土官世袭, 只设于少数民族地区。 民国后仍有。 民国又有以宣慰使为临时派遣大员的名称。
* * *官署名。 唐元年(806-820)時平李師道後, 命楊於陵為淄青宣撫使, 按視圖籍, 分其地為三道, 分別選派節使、 觀察等使。 楊於陵此職為臨時差遣, 無官署, 不轄軍民。 元置宣慰使司, 分道以統郡縣, 處行省與郡縣之間, 但不普通設置, 各宣慰使司的官署名及設官情形, 也不盡同。 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六道(山東東西道、 河東山西道、 淮東道、 浙東道、 荊湖北道、 湖北道), 官署名為宣慰使司, 設宣慰使、 同知、 副使等官。 邊陲地區的官署名稱宣慰使司都元帥府, 次為元帥府, 設宣慰使都元帥或元帥、 達魯花赤。 明、 清宣慰使司, 設宣慰使等官, 均土官世襲, 只設於少數民族地區。 民國後仍有。 民國又有以宣慰使為臨時派遣大員的名稱。
Chinese Collegiat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eaucratic ranks (Simpl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). 2013.